未分类 · 2019年4月23日 0

随想–老子,孔子,柏拉图

老子–“大道废,有仁义”
老子意识到有大道,并且深知人心中的大道已废,所以才有了对仁义的道德秩序的建立和追求。但老子不认为仁义可以建立理想国,也不认为人可以自己恢复心中已废的大道,所以老子的道是玄而又玄的,知道有,却已废,无法得,不愿退。可以说,这一点上老子对人性,对至善的认识是很深刻的,只可惜老子本人是出世的,身外无路,身内无门,于是无为,虚无

孔子–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
孔子应该是理解老子的,只是他选择了身内修身求仁义的入世之门,可惜他的身外之路只想到了,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的治平之路。如果说孔子是明知人无法恢复大道退而在人性内求仁义,那孔子是勇敢的,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如果说孔子以为可以借着仁义道德,在人性之上建立理想国,那他还是短视的,最终走向了实用主义。

柏拉图–“灵魂的至善在于像/向善”
柏拉图有点介于老子和孔子之间,一方面他深知人性的有限,无法臻至至善,只能像善,一方面他还依然想通过哲学来建立理想国,坚持向善。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内在张力,自身有限,却永远渴望无限,只不过师承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多了一份自然哲学的渊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