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送豆豆去幼儿园,还没到门口就听到隐约的哭声,进得大门便看到一个看起来两岁来大的孩子,在一位老师的怀里撕心裂肺地哭着,又踢又踹,喊着我要找妈妈。孩子满脸是泪,双手张开,朝着幼儿园大门,那竭力的嘶喊,伤心的神情,无助的挣扎……让我在送完豆豆之后不由得驻足,心里莫名的难过。
想起乐乐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情景,依然历历在目,想起第一天送他进园,我们在他的教室窗下聆听,徘徊。想起他也曾哭着不想去幼儿园,我们还批评他,狠心留下他一人,转身离去。想起幼儿园的老师打他,他回家都不敢跟我们说,只是偶然一次提起,说自己再也不愿想起那些事,我们心痛不已。
我们在乐乐的身上犯下了太多的错,以至于每次看到别的家长也在犯下同样的错,我的心里就隐隐的痛,心疼孩子,懊悔自己,同情家长。
因为有了乐乐的经验,在豆豆身上,我们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做法,这是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。
走的最急的总是最美的风景,伤的最深的总是最真的感情。我无法想象那个小朋友在哭过之后会留下多少对妈妈的失望,对老师的抵触和对幼儿园的恐惧,我也无法想象乐乐这些年是如何在家庭和外界的伤害中自我疗伤,他的心里又留下了多少伤痕。
《请不要生气》,每次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心里都感同身受,故事里的孩子不就是乐乐么,而我们也一直扮演那个老师和妈妈的角色,不停唠叨,过分关注,缺乏耐心,不愿理解,随意发怒……
我常常听到乐乐谈起他们班成绩不好的同学,说老师经常打击他们,甚至侮辱他们,乐乐觉得这样很不好,为此他我总是尽力帮助那些同学。他有时也会说起班级的成绩是年级第一,各项活动和比赛也常夺冠,但比起这些,他更多跟我们表达的是,他不太喜欢,甚至有些惧怕和抵触老师的严厉和刻薄,虽然不是对待他。
有一件同学之间的事情,乐乐跟我说过不止一次,他说老师让大家分享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,有位男生说了一件事,一次上信息课,那位男生忘记带鞋套,无法进信息教室,于是他跟另外一位成绩不好的女生借,女生慷慨地借给了男生,男生问,那你怎么办?女生回答,没事,反正老师会留我在教室补作业。
乐乐说这件事让他很感动,有觉得搞笑。我问他,感动什么,他说不清,只是觉得很感动。
我也说不清他感动什么,只觉得乐乐这孩子,心地很善良。
想起一位妈妈说,以前养孩子,没有这么多育儿知识,孩子也长得很好,到底在育儿路上,那个不变的一是什么?她说是亲子关系。我想她是对的。我庆幸在这么多伤害之后,我们一直在与乐乐修复,重建关系,我庆幸乐乐在学校里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与同学,同学与同学的关系……马克思说,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,基督教是关系的宗教……
亲爱的乐乐,我感恩有你这样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