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日记 / 读书会 · 2018年3月1日 0

将本来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

《我家有个小学生》与乐乐一起读到第三章《你有权一生虚度光阴》了,乐乐依然读得十分开心,时不时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,我也借机跟乐乐在各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,父子俩确然乐在其中。

 

“今天,我要明确地告诉你,你有权拒绝那些被赋予的责任,你有权一生虚度年华,只要你自己愿意……”,虫爸的这段话无疑给乐乐带来了不小的震撼,事实上,整个这一篇文章,大部分地方他都用荧光笔标记了出来,表示他的喜欢和认可。

“爸爸,你觉得他说对么?”乐乐问,每当他觉得虫爸说的有道理,但又与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完全相同的时候,他就会这样问。

“你觉得呢?”我反问,每次这个时候,我也总是反问他,以此来了解他的想法,帮助他理清思路。

“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。”乐乐说,“但是,又好像有点不完全对……”

“哦?有什么道理,不完全对的地方又在哪里?”我追问。

“我也说不清楚。”乐乐回答。

我心下猜想,他应该是一方面认可自己有权一生虚度光阴,一方面又隐隐有了如虫爸一般不知从何而来的使命感,所以肯定兼犹疑,于是我说,“你觉得虫爸说,‘有权虚度光阴’很有道理,但又觉得好像自己不应该虚度光阴,是这样么?”

“嗯……差不多吧,你觉得呢?”乐乐问我。

我想了想,回答道,“虫爸的重点在强调,你‘有权‘虚度光阴,至于是否需要虚度,就如他在后面说的,‘当然,也还有一种可能,也许终于有一天……你发现自己原来也领受着天命。’其实,爸爸认为,我们每个人活着,都领受着天命,都是有意义的,而你人生的意义,只能靠你自己去寻求,重要的是,你不单‘有权‘选择自己的人生,你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”

乐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。

 

“你有权一生虚度光阴”,这句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看见”,有人看到了“有权”,于是强调属于孩子的权利;有人看到了“一生”,于是有了“半生”也许更好的想法;有人看到了“虚度光阴”,于是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,然而,我想说,乐乐,“你”才是最重要的,因为这是只有“你”才能真正体味的人生。

 

《玩具柜台前的孩子》,是另外一个我们讨论的比较多的话题。

“我们指出小学语文教材有‘四大缺失’,其中两个是儿童的缺失和快乐的缺失……所谓儿童的缺失,并非指缺少以儿童为主角的故事,而是指在故事中儿童视角或者儿童本位的缺失。……小兵的表现完全不像孩子,而是作者将成人思维方式强加到了孩子身上……”相对于菜虫同学的无厘头解构课文,乐乐更喜欢这段颇为专业论述的文字。

“爸爸,你觉得他说的对么?”乐乐再次问。

“你觉得呢?”我还是反问。

“我觉得他说的很对,那个小兵的表现确实不像一个孩子,他在玩具柜前一直看自己心爱的玩具,后来想起父亲病了需要买药,就不想买那个玩具了,让人觉得很假。但是,那篇文章讲述孩子对爸爸的爱,我觉得还是挺好的。”乐乐说。

“你说的非常好。”我惊叹于这个10岁孩子的思辨能力,没想到他能同时捕捉到虫爸和语文教材的着力点,不过,有时候他过于发散的思路甚至让你觉得跟他沟通太费劲。“那你觉得不会有像小兵一样的孩子么?”我挑战他。

“嗯……不知道,不会有吧。”乐乐说。

“你是孩子,那从你的角度,你觉得一个真实的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?”我追问。

“嗯,可能会买下那个玩具,不买药;也可能会先给爸爸买药,然后再去买那个玩具;也可能给爸爸买药,等爸爸病好了,跟爸爸一起去买那个玩具。”乐乐一口气说了几种情况,每种情况的共同点都是,这个孩子依然很想要那个玩具,依然会去买那个玩具,尽管他爱父亲,但他没有忘记对玩具的爱,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孩子的心吧。

“嗯,我明白了,乐乐。其实,蔡老师不是说那个孩子爱爸爸不好,而是认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个样子的,单一的道德说教式的教材,不足以体现孩子真实的样子。也许,真的有小兵那样的孩子,但事实是,每一个孩子,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,我们必须接纳每个人的不同,必须接纳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小兵一样,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变成像小兵一样的事实。当然,孩子需要引导,而小兵对父亲的爱,是一个很好的引导,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。”我说了一大顿。

乐乐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。

 

其实,还有很多感触,比如乐乐说他跟菜虫不一样,他很喜欢农村,因为他生在农村,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;比如说乐乐这两天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;比如说生死问题,文化问题,传统问题等等……

然而,读到现在,还孩子以自由,还孩子以真实,还孩子以权利,将本来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,这是我最大的感受。